Skip to main content

股价系统图解:从基本面到心理分析的完整框架

· 38 min read

最近编程太多,需要歇息一下,笔记主题也没新内容,所以打算做一张图搞懂某事/某物系列。想做这个系列跟我对系统思考执念有很大关系,要解决某些事情往往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我们常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医不好,还老反复就是这个道理。你以为是假新闻,其实是真实的明星奇葩经历;你以为班上那个怪咖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莫名其妙就成为你的好朋友;你以为再来一把就只是再来一把,天亮了。

系统思考往往要求你从全局角度的看问题,得到那个可以根治问题的办法。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让我们看清这件事情或这个物体的逻辑,尝试找到系统的关键环节。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所以我就权当用它来帮助我分析事物。

选的第一个主题就是: 股价。选这个主题也和我最近两年(23 年初开始)在做投资有关,至于为什么我开始亲自投资,这又是另一段故事,这和 Miniso 名创优品 22 年底股价飞涨有关,这段故事有空再说,与我们今天说的主题扯远了。

对于常年在股市战场上拼杀的老股民和老韭菜同志们,你们是否有想过股价为什么会上升?这么个问题,你们有人会说,背后有机构和庄家大举买进。那再问问题,机构和庄家为啥想买呢?你们觉得,机构和庄家买的依据是什么?总不会说他们刚占了占星,七心连猪,大吉,买!请了天上神佛庇佑巴拉巴拉。那这世界得多魔幻,虽然特朗普的励志故事让人觉得确实挺魔幻的,7 旬老汉下台,8 旬老汉卷土重来。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于是我从基本的股价这个节点开始,慢慢组织出了这么大的一张图,说实话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总结下来,在这张图里面涉及到股市、公司、政府、媒体、个人、心理和金融市场等要素。开始前先叠个甲,接下来提到的所有案例都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我本人虽然是金融工程师毕业,但我主要精力还是做工程师去了,如果后面有讲述逻辑不正确的地方,还望广大网友指点迷津。

股市

让我们从头开始,股市股市,股票市场里面交易的是股票证券,交易股票证券的人能够做两种操作: 买入和卖出,买入和卖出的话,你得有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成交价。比如现在英伟达的股票是 117.62 美元,那是在市场上最新交易达成的价格,这便是我们这里的股票的实际股价。

但是,股价为什么会变动呢?就跟下一个问题有关,这一张股票,我觉得什么价格买入比较好,你觉得什么价格卖出比较好?比如你觉得英伟达的股票很值钱,应该值 120 美元,你愿意付 120 美元买。我又觉得英伟达的股价应该值 125 美元,所以我愿意 125 美元卖。你觉得我高估了,我觉得你低估了。这样的类似的评估过程导致股票市场上的英伟达股票接受了大量的订单,这么多个订单里面总有一些订单会匹配,当订单暂时没有匹配上的时候,股票的价格将会暂时定在上次的成交价上。

补充: 中间补充一点系统思考的基本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四个元素,分别是期待股价、实际股价、买和卖四个元素,它们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动作等等,由 4 个线连接,在线上会有 S(self-renforcement,自我强化回路,正反馈) 和 O (opposite,平衡回路,负反馈) 两种关系,比如这里如果我的期望股价变高,买这个元素也会增加,如果降低,买的元素就会降低;另一种则相反,如果我期望股价变低,我卖的行为就越高,我卖的想法越高,实际的股价就会下降。

了解以上内容,你就把这幅图的四个部分看明白了,你自己心里面有个期望股价,如果你心理的期望股价高,你就越想买,反之,你就越想卖,当然也有按下不表的选择;那么这里的买和卖共同左右,导致实际的股价涨跌变化,这里买的人多了,会导致实际股价增高,卖的人多了,会导致实际股价变低。

那么下一个问题:你心里面对股价的期待是什么造成了?我会给你提供一系列答案,他们是我们对股票背后的公司基本面、个人基本面、你所在的媒体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共同促成的心理变化导致的。而很多人恰恰就栽在了对自己心理变化的掌控上。

公司基本面

让我们先从公司基本面开始说吧,大家现在看到的以公司为中心画出来的系统图,根据和上个图的连接处,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公司的盈利越高,人们对公司的期望股价就越高。

  • 那什么导致公司盈利呢?那就是收入-成本的公式,收入由公司市场的销量和利润决定,而成本由公司运营管理难度决定。
  • 公司盈利了,公司的现金流就会增多,比如大家看到的小米,2024 年 10 月现金储备达到了恐怖的 1516 亿,被业界戏称为"北京现金王"。

公司的钱多了,自然就会有投资欲望,当我目前并不打算开发新产品,外界没什么机会的时候,我可以拿钱去股市上回购股票,给自己的股东投资人发钱。据第一财经 25 年 1 月 3 日的报道,腾讯 2024 年回购了 3.07 亿股,总价值 1120 亿港元。腾讯采用的是"注销式回购"(股票回购后即注销),这么做好处多多,净利润不变,股本数量减少,增强每股收益,有机会提高股价,减少股东人数的同时,增加股东回报。不知道今年 1 月 7 号上榜美国国防部名单的时候,有没有再做一些回购操作。

不过我觉得腾讯现在的 AI 战略会让它做出另一种选择,它们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广腾讯元宝 AI 产品。那么如图,公司的产品数量和方向会相应增加,产品的研发也要增加,公司的研发对最终市场销量和利润随时间变化不能确定,但是产品数量以及产品营销会直接推动销量和利润,不过也会增加运营成本。哎,你发现了没有,如果你自己在脑壳里面想,说不定你会想到其中产品销量上升利润上升的一环,但现实世界里面,真的会有这种一直增长一直做产品做大做强的公司吗?显然不是。这张图里面就解释了隐藏的另外一环,这就要涉及到系统思考里面的另一个知识点,增强回路和平衡回路。

大家知道,事物发展总是有其背后的原因和关系,一件事物反复的单方面变化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低的,近乎于 0️⃣。圣经说过,"有人打了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那你想除了找抽的理由之外,打人的人会一直打吗?显然不行,他也得吃饭,你脸皮够厚的话他的手也会疼,他打到一半想去如厕怎么办,跟去?实在 🌶️ 眼睛。

在这里,公司有钱,开发产品,宣传销售产品的圈圈,系统思考里面叫增强回路,这个循环肯定不能无限循环;起码现实世界还没有出现赛博世界面的全球垄断企业。究其原因就是另一个回路在作怪,反馈回路。注意看图,我们会发现在产品数量与方向和产品营销上都有另外的分支。第一个分支,产品数量和方向增加,导致公司规模增加,公司规模增加导致公司现有管理能力不足,现有管理能力不足则导致公司运营难度和成本上升,最终降低公司盈利。第二个分支,则是从产品营销直接作用到公司运营成本,产品营销越多,除了增加销量外,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会相对应的增加,也会降低公司盈利。

在这个公司的系统循环图图里面,你会看到是一个大的增强循环回路和两个小的平衡回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回路的终结果就是公司的盈利变化。

政府、媒体和金融市场

下面是跟公司打交道比较多的政府、媒体和金融市场,先从媒体开始。其实期望股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身边的消息让我们去揣测出来的。好消息会增加期望股价,坏消息会降低期望股价。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你觉得股票机会大不大很大程度上是看今天微信公众号又有什么消息?今天那个大 V 专家说某个股票好?公司盈利本身是不会让你的期望股价直接发生变化,而是这个消息被摆在了你的眼前,让你感觉,噢,这个公司挣钱了,股票该涨;反过来,如果公司出现了重大风险和问题,比如波音飞机发生空难了,你就会骂波音公司是个烂公司,以后出门不坐波音,甚至以后出门飞机能不坐就不坐,你看这个影响和杀伤力。舆论和媒体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上至总统选举,下至生活日常。这也是为什么公司里面肯定会有公关部门,他们就整天琢磨怎么让公司的好消息广为人知,怎么降低坏消息的影响热度?


媒体的变化也会吸引政府的关注,如果公司有问题有风险,比如 315 晚会的黄焖鸡和"啄木鸟"家电维修平台问题,那么政府就要增加对黄焖鸡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对平台收费陷阱审查。公司风险越多,政府监管就越严,政府监管越严,公司风险越低,造成坏消息的机率越低,坏消息越少,期望股价可能会越高。这里用了可能二字,坏消息少不代表期望股价一定会增加,有句老话说得好,好消息比坏消息好,坏消息比没消息强。如果你连好坏消息都没有,证明市场根本没人给你反馈,那你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吗?当然或者你也可能还在厚积薄发的过程。

波音的例子好比就像,“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政府监管变强代表政府的支持就变少,这同时会让市场环境变差。当然也有反例,比如国家最近为了支持高科技产业和过去的新能源产业提供过补贴和方向资助。在政府支持下,你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行业中,并创造出竞争力极强的产品。不过市场变好,监管放松的情况下,也伴随产品过剩的问题,比如最近的新能源就遇到这类问题。政府支持本身也会变成一个股价的利好消息,2025 年政府为了推动消费内需,也是放出了很多消息的,大家已经在享受了,比如电子产品的以旧换新,最近的消费贷降至 2-3%左右。

个人基本面

害,终于来到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个人部分了。个人部分和政府市场、公司都有一定关联。公司规模变大,公司需要的岗位就变多,需求更加多样化,这时候个人的工资水平会变高,当然增加的还有工作时长,这是非常有可能。假设只是工资水平上升的话,人们会有更多存款,人们会有更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最终购买回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大家发现没,你的钱你以为是你的钱,最终还是回到了公司那边,当然公司还是会把钱再发给大家,我怎么觉得我像是在小白鼠运动轮里面干活呢?剧情多少有点“黑镜”了。不过怎么说吧,工资还是提高了的,生活也变好了。


这些变化里面的另一个是市场变好,银行的借贷利率降低,你就有更多贷款意愿,促进消费。你的存款变多了,总不能让它们在银行账户里面吃 1-2%的利息,你们就愿意把钱拿去投资,拿去哪里投资呢?楼市?楼市才跌成狗不是,就有可能拿去股市寻求更多的增值。

心理 (变化)

当然,这里投资什么的系统图里面肯定是简化过的,因为我们没有把买什么类型资产,这些资产分别受什么影响,资产之间有什么关系,买家和卖家之间又有什么交流。因为我只想谈论这里的涨跌逻辑,记住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股价。大家权当是用来投资我大 A 股,别说你今年过年没挣钱,不然真成韭菜了,我可认识之前是韭菜现在又长回来具有韭菜资格的朋友。

总之,接下来只会更精彩,大家觉得股市千变万化,前有雷霆万钧,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股市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还是赚钱有时候跟吃饭一样容易,亏钱也跟蹲号一样简单。

系统图看上去很很复杂,但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它的逻辑就是:投资意愿提高导致投资额度上升,人们愿意把更多钱拿去投资了,投资的越多,有些人挣得越多,有些人损失的也越多,说到底股市其实还是一个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的游戏。挣得越多的人就越愿意把钱拿来进行再投资,损失的人就越不愿意把钱进行再投资,裤衩都快被扒光了,想投资也没资金。我本人就不太支持明明知道自己菜还一定要亲自操刀的韭菜们,股市变化就是各种搞你心态,可能钱没挣到自己你就被股市上的各种冲击搞得精神疲劳。另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用闲钱投资,投资一定要用闲钱,一定投资要用闲钱,伟大的中文断句。

如果你认真观察实际的股价的关系,你会发现大家对期望的股价多多少收其实是在一个区间里面的,但是经过大家一顿买卖输出,实际股价会像吃了龙息辣椒一样刺激。


粗略一算,导致大家去频繁买卖的便有一下 5 种心理,如果有其他的欢迎大家弹幕补充:贪多的投机心理,止盈心理,止损心理,回本心理以及抄底心理。股价涨跌的魔幻就魔幻在,你不能确定跟你做对手的对家心理健康程度如何?

为了更清晰的展示这几类心态,我给大家制作了几个简单的象限图以方便理解(横轴为盈利,竖轴为风险):

  • 止盈心态和止损心态:这个是我本人比较推荐的心态,也是我做投资的主要心态,你知道自己在一只股票上要赚多少钱,你也知道自己的在一只股票上要亏多少钱?你自己是知道自己想要和期待的最终股价是多少的?比如现在 100,130 就差不多。100 掉到 85 我就不玩了,起码还有点本钱,是吧。
  • 贪多/投机心理:这是第二种在挣钱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你觉挣到一点钱,证明你眼光非常精明,我跑来问你:“该变现了,黄老爷卖不卖”?你说,“不急,跟它耍耍,多拔它几个牙,跟我一样镶成金的”。股县长暗道,“让子弹飞一会”。 ![[2025-03-24-img-14-主题-03-股价-一张图搞懂股价变化-配图.jpeg]]
  • 回本心理:风险已经无所谓了,要的就是个骨气。我师从巴菲特,我做的叫价值投资。
  • 抄底心理:除非你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要不你永远不知道抄底抄在半山腰还是华尔街的锅里。

回到系统图,你就会发现,我画成绿色的线其实是我推荐的,也就是我在股市上运气好赚了点钱,我看准时机就卖,变现一部分钱。如果觉得还有戏,我先卖一半起码落袋为安,另一半则去投机一下,不过投机也有个度。反过来也是一个道理,一旦超过预期我损失了也得早点撤。

说到回本,我可是有一个抄阿里巴巴底的朋友。我那朋友一开始是听说蚂蚁金服要上市场,于是无比兴奋,开心的像个孩子,在顶峰 300 元的时候就买了,以为自己马上要和马云做朋友,结果蚂蚁金服被监管局警告停掉 IPO,蚂蚁金服的股价就跟蚂蚁一样哗哗的往外流,我说朋友你就知足吧,中途朋友 100 多的位置加仓准备抄底,没想到阿里巴巴继续跌。最惨的时候跌到 60 块,他等回本的这一刻,等了足足 4 年时间。

瑞幸的逆袭故事

下一个是我大瑞幸:朋友们,摆在你们面前的是国货之光,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纳斯达克泥石流,美股投资者绕不开的噩梦,一个没有感情的优惠券机器,刷锅水界的卡丽熙,星巴克一生之敌,古典互联网烧钱大赛无冕之王,华尔街克星,亚洲故事会冠军,股价魔力挺代言人,瑞.民族之光.幸.咖啡

大家先看股价:

瑞幸咖啡的故事堪称中国商业史上最魔幻的剧本之一,其大起大落的剧情完美映射了资本市场中人性心理的博弈。让我们从五个关键心理角度拆解这场"咖啡泡沫"如何演变成"逆袭神话":

1. 贪多的投机心理(2019-2020 年)
当瑞幸以"中国星巴克挑战者"姿态登陆纳斯达克时,资本市场的贪婪阀门被彻底打开。18 个月 IPO 的速度神话、铺天盖地的"首杯免费"补贴、每季度翻倍的门店数量,刺激着投资者幻想其成为下一个亚马逊式增长怪兽。彼时股东们沉浸在"烧钱换市场"的叙事中,却选择性忽视其单店亏损持续扩大的事实——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盘。

2. 止损心理(2020 年 4 月暴雷时刻)
浑水的 89 页做空报告像一盆冰水浇下,自曝 22 亿虚构交易的事实让股价单日暴跌 75%。此时出现教科书级的"恐慌性抛售":机构投资者严格触发止损线,散户争相卖出逃生。止损也有止损的方法,真正冷静止损的只有专业空头——数据显示暴雷前瑞幸融券比例高达流通盘的 20%,这些"冷血赌徒"早已布好陷阱。

3. 回本心理(2020-2021 年退市期)
当股票被打入粉单市场(场外交易),戏剧性一幕出现:股价竟从 0.95 美元低点开始反弹。这背后是"沉没成本效应"在作怪,大量被套散户抱着"只要回本就抛"的心态持续补仓,而华尔街对冲基金则利用这种心理进行对敲拉升。此时公司基本面仍一片混沌,全是夹杂着投机的技术过招,但"回本卖压"客观上形成了筑底动能。

4. 抄底心理(2021 年重组阶段)
随着债务重组落地、陆正耀系出局,专业投机者开始押注"困境反转"。新管理层关闭 30%亏损门店、推出爆款生椰拿铁等动作,让部分敏锐资金嗅到转机。这阶段入场者本质在进行"薛定谔的猫"式赌博——既赌经营改善的真实性,更赌市场会重新定价这个拥有 5000 家门店的超级渠道。

5. 止盈心理(2022-2023 年逆袭期)
当瑞幸首次实现季度盈利、门店数反超星巴克中国时,早期抄底者面临甜蜜的烦恼。在瑞幸的剧本里,最痛苦的不是没抄到底,而是抄到底却只喝了口汤。那些在 1 美元买入却 5 美元卖出的投资者,后来看到 30 美元的股价时,大概会深刻理解什么叫“人家要用小拳拳捶你胸口”。


有趣的是,相比传统"见好就收"的止盈逻辑,这次资本表现出罕见的耐心——因为瑞幸故事已经从“华尔街大雷,国货之光,美利坚韭菜收割机,纳斯达克泥石流,美股投资者绕不开的噩梦” 变成了 "中国供应链+数字化运营"的全球范式。当 2023 年营收首超星巴克中国时,连最保守的基金也不得不将其重新纳入研究范围。

最初被嘲为"PPT 咖啡"的瑞幸,最终用数据颠覆所有质疑:

  • 2023 年 Q3 营收 72 亿,同比增长 85%
  • 自营门店利润率从-32%提升至 29%
  • 累计交易客户数突破 2 亿,还和茅台组 cp

![[2025-03-24-img-19-主题-03-股价-一张图搞懂股价变化-配图.jpeg]]


最后,我不得不说,这故事写的真好,deepseek 牛逼,心理分析上和我之前表达的完全不一致。瑞幸故事的魔幻之所以精彩,恰恰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股市心理分析的"标准剧本",反而真实地展现了资本市场中人性博弈的混沌本质。

市场是"薛定谔"的市场,市场机会都处于"量子态"。今天会所嫩模,明天阳台梭哈。这里的黑色逻辑是:资本市场奖励的不是"正确",而是"正确得与众不同"。当所有人都用同一套逻辑(比如 PE 估值、市占率分析)思考时,超额收益必然来自对共识的背叛。

这里就要说一个终极悖论:你需要同时相信两种矛盾真理

  1. 纪律是生存基础:那些不带止损的抄底者早已死在 2020 年 4 月
  2. 疯狂是超额收益之源:完全按教科书操作的人,会在 2021 年错过 30 倍涨幅

就像量子物理中"光既是粒子又是波",顶级投机者必须兼具两种人格:

  • 机器般的冷酷:在众人恐惧时用计算出破产重组概率
  • 赌徒般的癫狂:当数据出现 0.01%的乐观信号时敢 All in

资本市场充满了聪明人的精妙计算、专业机构的复杂模型,以及各路专家的权威分析。但有时候,最赚钱的投资逻辑,反而简单得像个冷笑话——

“傻瓜”的暴富路线:

  • 因为喜欢瑞幸的生椰拿铁,随手买了点股票
  • 结果股价暴跌,被套牢,气得卸载了交易 APP
  • 两年后偶然登录,发现账户涨了 6 倍
  • 而同期,那些天天盯盘、研究财报、技术分析、止损止盈的“聪明人”,反而亏得怀疑人生

所以咱们作为普通人,倒不如喜欢什么买什么,这个东西好用不,看看他们家有没有上市?这个东西难吃不好用,看看他们家有没有上市,然后跟朋友说别买他们家,难吃别买。这可以作为投资的思路之一,真这么玩也可能天台见。还是那两个原则:拿闲钱去投资,稳住风险切勿杠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市场从来不讲道理,最赚钱的投资逻辑,有时候就是最不讲逻辑的那个。  与其被各种心理陷阱折磨,不如回归最原始的标准——“这东西,你自己用着爽吗?”

剩下的,交给运气。

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资源

History

  • 2025.03.27, created by xiaoka: first version